
空間佔有慣性
(記者鄭聿嵐 專題報導) 人行道與停車需求的拉鋸:在多數市區,街道空間始終供不應求。當社區缺乏停車場、公共運輸系統尚未成熟,許多居民便習慣性地將自家門前的道路視為「理所當然的私人車位」。這樣看似便利的選擇,背後卻是一場對公共資源的無聲私占——更是對行人基本通行權的一次次犧牲。這種根植於日常的「空間佔有慣性」,幾乎已成為我們不自覺的生活邏輯。當代都市講求的是「共享」與「開放」,公共空間的使用不再以「誰先到」為原則,而是「誰最需要」。

對於老年人與孩童而言,這樣的街道設計,遠不只是「不方便」,而是一種切身的潛在威脅。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每年全球有數百萬人死於交通事故,而「缺乏安全的行人通道」正是導致傷亡的主因之一。在多車道或車流密集的路段,當車輛為了爭取一格停車位而擠壓原本就不寬的道路,不僅行人被擠向危險邊緣,車輛行進視線也被遮蔽。台灣早已步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突破17%。與此同時,學齡前兒童的交通安全也成為家長心中最深的擔憂。對推著助行器的長者、牽著孫子散步的爺爺奶奶,還有放學後蹦跳穿越街頭的孩子來說,一條連續、平整、寬敞的人行道,不是奢侈,而是生存的最低保障。當你老去,拄著拐杖走在午後陽光下,你會希望街道依舊是斷裂的、擁擠的嗎?還是希望有條能放心走、慢慢走的路?

通部資料顯示:每少1米人行道,車速平均提高20%,事故風險也上升40%。這並不是統計遊戲,而是真實存在於日常的風險。從城市治理的角度,推動巷弄停車整合、興建立體停車場、發展社區共享車位。使人行道變寬了,城市價值也會跟著擴大。
城市改造之難,不在工程,而在人心。在溫哥華,更多人願意在街邊慢逛;在東京,步行區帶動商圈繁榮;在哥本哈根,改造後的寬人行道不僅讓城市更好走,也讓生活更值得留下。2017年,台北市啟動「人本友善環境計畫」,信義路、和平東路等路段率先拓寬人行道至2公尺以上,並取消部分汽、機車格。起初,居民反應激烈,不滿聲浪四起,但市府沒有硬推,而是同步啟動「里內停車資訊整合」、「移動式停車導引系統」等配套機制。當停車不再成為痛點,改造的阻力也漸漸消解。三年內,該區交通事故數下降12%;兒童步行上學的比例明顯提升;商家來客數竟上升了15%。紐約市透過「Street Seats」計畫,將超過400個路邊停車格轉換為人行廣場、街角座椅、社區交流空間。曼哈頓地區的31處人行廣場設置後,不僅讓城市空間變得更可親、宜人,更重要的是——交通事故年均下降了6%,民調顯示市民支持度突破75%。
這些城市的共同語言是什麼?是「選擇人」。當道路開始思考行人、孩子、老人、輪椅與推車的需求,那些曾經被排擠的人,終於回到街道中來。改變從不是奇蹟,而是從一條人行道的選擇開始。你願意讓出一格車位,換一座城市的未來嗎?
讓居民參與,而不是被通知:透過多元管道,社區座談,讓市民親眼「看見」:當人行道拓寬、樹蔭鋪設、座椅出現,生活將如何悄悄改變。當街道設計變成「共創」的過程,政策就不再只是規劃單位的專利,而成為每一位居民的日常選擇。
從禁止到提醒,揭示機會成本:改變的語言不能只是「你不可以」,而應是「你願不願意」。與其告訴居民「這裡以後不能停車」,不如溫和而直接地提出問題:「你願意用孩子的風險,換一個方便的停車位嗎?」。當我們開始誠實面對選擇的代價,才能真正思考:什麼才是對社區最重要的事?
從抱怨到自豪:打造人行道的認同感。每一條人行道,都是一座社區的縮影。當我們能夠以「我們是最安全的街區」、「我們擁有最美的散步空間」來描述自己的街道,抵抗與質疑就會被認同與驕傲取而代之。建立這樣的正向標籤,不只是口號,更是一種文化的轉變——從以車為尊,轉向以人為本。
用法規畫出底線,讓人行道有法律的尊嚴。不是每一條道路都會自動長出人行空間,城市必須明文規範「為人而留的空間」。可參考《都市計畫法》與《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明定所有新設道路應設置寬度不低於2公尺之人行道,並嚴禁在人行空間內劃設停車格。不讓步、不妥協,才能畫出對行人的基本承諾。
用激勵取代對立:讓居民成為改變的合夥人。如果只是一句「不能再停這裡」,難免引發反感;但若能配上「社區共享車位補助」、「停車費用折扣」、「立體停車資訊整合」等配套措施,居民的不便將被具體方案接住,支持度自然水漲船高。政策不只是命令,更是設計出一條更好的選擇。
從一街做起:用小改變養出大信任。最好的改革,從來不是全面硬推,而是「由點到面」。先選一條願意嘗試的街道,作為示範路段,實測人行道拓寬後的交通狀況、店家變化與居民滿意度,再據此擴散。社區看到「真的變好了」,證據會說話,反對聲自然轉為信任感。
我們正處在一個需要「牽起小手與老手」的社會轉型時刻。當我們站在人行道的十字路口,思考的不是「車該停哪裡」,而是「人該往哪裡走」。讓我們選擇一條一條從搖籃走到老年,都能安心通行的城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