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臺中素人藝術家 集體創作臺中數位文化地景
2017年11月26日
( 特派員陳錦玲台中報導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致力推動數位文化,11月25日在逢甲大學應諾創客社區辦理「2017臺中數位文化地景實驗計畫─混搭未來工作坊」,由藝術家帶領6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素人,運用開源工具及開放資料,以有趣且創新的文化集體創作形式,體驗一日素人藝術家生活,打造數位臺中文化地景。學員們表示,可將所學應用於建築設計、學校教材編輯等,很有幫助。
為保存及活化臺中文化記憶,文化局規劃建置臺中學數位典藏資料庫,今年首次辦理「臺中數位文化地景實驗計畫」,以聽、賞、玩為主軸,邀請藝術與科技跨領域創作者,以數位工具展開對臺中記憶的創新實驗,即日起至12月13日在大墩文化中心舉辦展覽及大師講座等精采活動,其中的工作坊於11月25日成功落幕,讓觀眾透過數位互動體驗前所未有的臺中生活。
文化局表示,工作坊邀請二三設計創意總監蘇巧純、數位音樂家鄭乃銓、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教授沈陽庭、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侯君昊及臺中學數位典藏資料庫主持人張俊彥等藝術家,帶領素人們以文化及數位的跨領域角度發想及創作,將資料視覺化、採集環境聲音再創造,更活用開放資料分享個人的城市空間經驗,激盪出對於數位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想法。
來自逢甲大學建築系的學生表示,用手機錄下自身體驗的城市空間,再加上詮釋資料,就能透過數位方式分享串連更多人的空間經驗,對於建築設計很有幫助;青創工作者表示,原來平常看不懂的開放資料及數據,可以用網路免費工具運算後,繪製成視覺化且易懂的內容,這些大量的開放資料能增加產品開發的深廣度;也有國小教師表示,這是首次嘗試錄下環境聲音,並用簡單的開放軟體來編輯及混搭音效,可以增加學童對生活環境的認識,發揮無限創意,非常有趣。
另有「數位文化地景」主題展覽將於12月5日至12月13日於大墩文化中心展出,由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教師劉惠媛與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侯君昊共同策展,邀請聲音與影像裝置藝術家、音樂創作者、攝影家、多媒體及程式設計師、都市規劃師及在地文史工作者等,以臺中為創作起點,創作10件有趣且獨特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呈現人口老化、婚姻、空汙等議題,期望聯繫臺中在地文化及觀眾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