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結合文化 展示意想不到的臺中記憶
2017年11月10日
( 特派員陳錦玲台中報導 )
為保存及活化臺中文化記憶,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規劃建置臺中學數位典藏資料庫,今年更首次辦理「臺中數位文化地景實驗計畫」,以聽、賞、玩為三大主軸,邀請藝術與科技跨領域創作者,以數位工具展開對臺中記憶的創新實驗,11月11日起至12月13日在大墩文化中心、逢甲大學、中區再生基地等處,舉辦系列精采展覽、工作坊及講座活動,透過數位互動裝置等方式,帶觀眾以不同視角探索臺中文化樣貌。
文化局表示,數位化為無可避免的文化趨勢,市府推動「臺灣數位文化中心計畫」,除了要打造全民參與及共享的數位博物館,更要推動資料開放流通及創新活用,散佈數位種子。「臺中數位文化地景實驗計畫」包括聽、賞、玩三大主軸,有「聽」數位新知的講座、「觀看」數位主題展,以及可盡情玩樂的新型態文化集體創作工作坊,邀請大家一起來體驗。
活動之一的「數位文化地景」主題展覽12月5日至12月13日於大墩文化中心展出,由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教師劉惠媛與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侯君昊共同策展,邀請聲音與影像裝置藝術家、音樂創作者、攝影家、多媒體及程式設計師、都市規劃師及在地文史工作者,以「臺中」為創作起點,創作10件新媒體藝術作品,呈現人口老化、婚姻、空汙等議題,期望聯繫在地文化及觀眾之間的關係。
展品中有多件互動裝置,「愛情迷霧製造機」以臺中空氣品質數值為題材,比喻好似迷失在愛情迷霧森林中,觀眾可輸入自己生日,螢幕上將出現愛情籤詩;「誓言的保固期」焦點為婚姻,透過互動機械裝置送出一長條連續的結婚證書,尾端連接碎紙機,每三張證書就有一張進入碎紙機;「記憶窗櫺」以地方學集體記憶資料庫為素材,邀請觀眾以手機連上指定網址,透過互動觀看記憶資料的變動。
此外,這項計畫更結合獲好評的「未來講堂」講座,分別於11月11日及12月10日在中區再生基地及大墩文化中心舉行,邀請經驗豐富的創客藝術家闞凱宇及數位藝術家王俊傑,帶領聽眾探討數位時代下,工藝與新媒體藝術領域的最新思潮與演進。
另於11月25日在逢甲大學應諾創客社區辦理「混搭未來工作坊」,由藝術家帶領學員以視覺、聲音及空間為主題,運用數位工具,在現實世界中採集生活片段,進行一場新型態的文化集體創作,共同打造想像世界的「臺中數位文化地景」。
「臺中數位文化地景實驗計畫」活動時間及地點如下表所示,即日起開放報名,詳情請上活動網站http://blog.digitalculture.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