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車禍遭撞 「甩鞭效應」致頸椎第二型骨折 「有如彎湯匙一般」
2017年11月09日
台中66歲林先生因車禍瞬間頸部撞擊力量太大,「甩鞭效應」造成頸椎骨折,但因老翁恐懼開刀,只先採用頸圈固定,沒想到正要離院時,頸部突然一陣疼痛,伴隨想吐、冒冷汗,立刻掛急診,經以「前位固定手術」植入齒突釘固定,術後5天患者即可行走正常,醫師強調:此類型頸椎骨折嚴重時可能致死,民眾不可不慎。
林先生表示,因自己身體不好,本月初原本找濟公幫忙後,濟公要他回家拿衣服和米濟改,沒想到正要再度騎摩托車出門時,因天色昏暗,鄰居駕駛開得過近,導致被汽車撞倒,當時雖然有戴安全帽,騎車速度也很緩慢,但因安全帽沒扣緊,因此撞擊當下頸部劇烈往前甩,之後連人帶車倒地不起,「當時痛到脖子根本無法轉動」,全身癱軟無法起來。
經緊急送醫,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為其治療,他表示,一般車禍受傷類型常見有頭部外傷、頸部脊髓損傷、內出血、骨折、氣胸、血胸等,其中「頸椎骨折」常因病患意識不清或病患認為是外傷後的疼痛未告知醫護人員,以致於打止痛藥或臥床休息症狀舒緩,就決定出院返家,缺乏系統性檢查。
李建裕指出,患者到院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第二節頸椎齒狀突第二型骨折」,嚴重程度如同「火柴頭硬生生斷裂」,研判可能是車禍撞擊瞬間力量太大,導致老翁頸椎有如「甩鞭」般,成為「被折彎的湯匙」,因而產生高位頸髓壓迫,若不即時接受治療,有些患者會出現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有生命危險,故千萬不能輕忽頸椎產生的疼痛。
李建裕強調,「頸椎齒狀突」可分為三種類型骨折,其中第一型與第三型骨折被視為穩定型骨折,在沒有神經學的症狀下,可考慮採取保守治療,僅需單純以硬式頸圈固定即可,但第二型骨折屬於不穩定骨折,難以透過頸圈有效固定,且在外國文獻中,有老年人選擇採取保守治療,死亡率卻高達八成。
因林先生為老菸槍,原先害怕開刀後出現敗血症等併發症,故採取保守治療,但因出院時頸部劇痛,且想吐、流汗,經溝通後,醫療團隊採取「前位固定手術」,植入骨釘固定第二頸椎,保留頸椎活動範圍,讓原來的骨頭有生長機會,術後五天即恢復四肢活動,雖然仍需要穿著頸圈,但生活可自理,不假他人之手。
李建裕提醒,「第二節頸椎齒狀突第二型骨折」有保守與手術治療方式,需視患者的骨折類型、損傷程度、年齡等因素決定治療方法,但都務必與醫師仔細溝通,才能獲得最適切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