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學吃進肚子裡! 櫟舍文學餐廳開幕迎賓
2017年09月13日
( 特派員陳錦玲台中報導 )
文學入菜是什麼滋味?位於臺中文學館內的「櫟舍文學餐廳」9月14日正式開張,結合文學館特色,以在地文學家楊逵、陳千武為題設計餐點,另規劃舉辦作家廚房、作家午茶、文學沙龍、文學跨界等活動,9月14日首場邀請臺中在地作家廖玉蕙來烹煮家常菜,與民眾分享她對臺中文學發展的期待。
櫟舍文學餐廳於9月14日上午10時辦理開幕記者會。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王志誠說,臺中文學館位於西區樂群街,原為日治時期警察宿舍,市府公告為歷史建築並修復,重新規劃為臺中文學館,透過展覽、講座、文學市集等活動,呈現及深化臺中文學發展軌跡,已是中部知名景點;文學餐廳委外經營,從日常飲食入手,以不同角度詮釋文學,期盼能讓民眾對文學有多元的認識。
櫟舍文學餐廳總監繁運隆表示,櫟舍文學餐廳以形塑「當文學進入日常,讓日常成為文學」為核心,「櫟舍」之名源於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詩人們除了吟詩作對、熱心參與公共事務外,更是熱衷於各種精緻生活的生活家,帶動了臺中文化風潮,臺中因而有「文化城」美名。「櫟舍」期盼能傳承這樣的精神,讓文學日常豐富每位客人的唇齒之間。
「櫟舍」8月試營運,9月14日正式開。繁運隆指出,餐廳將文學入菜,推出「陳千武文學套餐」及「楊逵的野菜鹹派」。陳千武畢業於臺中一中,1942年依臺灣志願兵的身分入伍,成為他創作的重要命題,「櫟舍」以印尼薑黃飯表現陳千武的太平洋戰火經驗,薑黃是印尼女人生產必吃料理,點出陳千武作品中恆常的生死叩問,而金色則如陳千武的鮮明性格。
「陳千武文學套餐」主菜梅干蒸肉捲,結合義式料理Braciole肉捲的作法和本土內餡,傳達陳千武這「跨越語言的一代」:不同文化共存共榮、卻也經常受到族群身分的綑綁;烹調肉捲時須槌拍肉料,放上食材,捲起肉片,紮牢棉線再油煎,肉片從墊底的下層躍為包容一切的表層。而木舟樣貌的肉捲,形似向外駛出的船,象徵中學的陳千武瞞著家人赴日、青年的他非志願參戰、中年以後創立《笠詩社》,突破戒嚴的封閉環境,將臺灣現代詩送往日本及韓國。套餐以陳千武最愛的紅豆湯收尾,帶品嘗者體會他兒童般率真的本性。
繁運隆表示,楊逵定居臺中50年,自1920年代末積極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和「台灣農民組合」。當時的臺中是文化運動的核心場域,楊逵開闢的「首陽農園」啟蒙了無數人,「野菜宴」即誕生於此。青年們到農園暢聊藝文及時局,排練戲劇,肚子餓了,楊逵的妻子葉陶進園採摘野菜,熬煮成粥;容器不足,楊逵則把花盆洞口糊上,清洗乾淨,替代碗碟。「楊逵的野菜鹹派」意喻野地特有的韌性及生命力,述說耕耘的甘苦、偕行的情意。
除了餐點,「櫟舍」也舉辦作家廚房、作家午茶、文學沙龍、文學跨界等活動。9月14日首場邀請第四屆臺中文學獎「文學貢獻獎」得主廖玉蕙烹煮家常菜,詩人許悔之則透過特選的咖啡豆,談他的最新詩集《我的強迫症》,小展區則展出詩人的手稿、墨跡、筆記。每個週末,櫟舍也會有茶道課、花道課,及延續櫟社詩人的觀月會、啖荔會。
繁運隆說,櫟舍文學餐廳期盼提供給大眾吃一頓飯、聽一個故事的味蕾旅行,也期盼給臺中文學家一個溫暖舒適的活動場域,為臺中城留下更豐富的文學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