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林全與魏縣長視察「鹿港溪再現計畫」與「南門戶計畫」
2016年12月13日
彰化縣政府為帶動鹿港地區觀光發展,再現鹿港風華,積極推動「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改善舊鹿港溪汙染狀況及周邊環境改造,將是推動「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重點指標建設。13日中午行政院長林全前往鹿港溪視察「鹿港溪再現計畫」,隨後,前往福興穀倉視察「南門戶計畫」,由彰化縣長魏明谷率領縣府相關單位說明計畫方案,積極爭取建設經費。
與會人員有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發言人徐國勇、政務委員張景森、吳宏謀、文化部長鄭麗君、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執行長方昇茂、立法委員陳素月、洪宗熠、黃秀芳、施義芳、王惠美、彰化縣議員陳秀寶、林士堅、葉國雄、尤瑞春、鹿港鎮長黃振彥、秀水鄉長梁禎祥、福興鄉長粘禮淞、埔心鄉長張乘瑜、新祖宮主委何春榮、天后宮主委張偉東、縣府城觀處長田飛鵬、計畫處長謝昌達、文化局長陳文彬、各級民意代表、地方仕紳等人與會。
舊鹿港溪排水(舊稱:鹿港溪)為縣管區域排水,位於鹿港鎮、福興鄉境內,整體排水路計畫長度3.809km,集水面積約360公頃,其起點為台灣海峽出海口,終點迄於縣道135線與復興南路交接處。上游段位於鹿港福興都市計畫區內,收集市區內雨水及生活汙水;中、下游段兩岸則收集附近農田排水,整條排水路於下游段2.4km已完成整治,上游段,縣府希望配合「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執行舊鹿港溪水質、環境及景觀改善。
舊鹿港溪排水位於鹿港市街南側,於清朝期間商船可駛入舊鹿港溪,是早期與中國貿易的運輸河道,另緊鄰老街區,亦是當時貨物交易匯集地。然而,時過境遷,現有舊鹿港溪已失去早期功能,成為今日雨汙水匯集的排水溝渠。本次舊鹿港溪水質及環境改善工程,計畫將舊鹿港溪中、上游(南興三號橋上游約1.5km範圍)之兩側河岸汙水截流,將汙水引入下游搭配鹿港福興都市計畫區汙水下水道系統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並於源頭引入淨化活水,改善水質,沿線營造自然水岸作為可供民眾及遊客活動休閒的場域。本計畫預計將可串聯老街舊城區,搭配鄰近國小等公共設施與在地居民生活結合,增加當地居民及外來遊客休憩空間。長遠目標將重新營造昔日母親之河美譽,復原文化景觀風貌。
魏縣長期望藉由此工程執行,重塑鹿港溪河道景觀意象,改善護岸景觀並創造親水空間,更可改善水質汙染狀況及河道兩岸環境問題。推動「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需要相關子計畫配合執行,透過河道改善,優化環境,再現舊鹿港溪風華。
隨後,行政院長林全與彰化縣長魏明谷一行人,前往福興穀倉視察「南門戶計畫」。
「福興穀倉」建於民國24年(1935),原為儲米之場所,匯集各區之米糧,是富饒的象徵。福興鄉農會從日據時代就是個農業大鄉,才能建立佔地近千坪的大穀倉。其最珍貴之處是屋頂設置有「老虎窗」,可供通風和採光之用,此一特殊的房屋結構,在建築上相當有值得欣賞之處。它是「散裝式」儲存稻穀,以環境控制溫度的方法,和近年來「塑膠袋」裝的新式穀倉,在設計上截然不同。另外,穀倉建造時,以六、七十年前農村建築的承造法,採用粗糠渣、草片與黏土攪伴而成,相當具有保存和觀賞價值,更加成為福興鄉及鹿港地區重要的地景標誌。
福興鄉農會成立於1924(大正13)年,稱為有限責任福興信用組合,隸屬台中州,當時日本政府為積極生糧計劃,獎勵興建穀倉,在水利灌溉設施與水庫興建後,稻米產量大增,大部分地區可有二期的稻作,所生產的稻穀收成後即予出售或充做實物地租繳交地主,1935(昭和10)年穀倉完工後,開始收購福興地區稻穀經營穀倉,兼營碾米業務,1949年以後,改組為台中縣福興鄉農會,1952年正式改為彰化縣福興鄉農會。光復後,農會陸續引進美式的現代化機械設施的圓桶式穀倉,傳統的農會穀倉在產業結構的變化下,大多面臨拆除或閒置的命運。民國85年外中倉庫完成後,福興穀倉也功成身退。
目前在彰化縣文化局的努力規劃下,期望未來能與全國民眾共同分享米食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成果,結合鹿港歷史街區之深度導覽及各項藝文展演活動,讓穀倉成為彰化縣未來兼具文化產業創新、地方產業升級與旅遊服務中心功能的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