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繪」放送局和市役所 裝置藝術為歷史建築說故事
2016年11月16日
( 特派員陳錦玲台中報導 )
配合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今年舉辦花都藝術季,並在深具歷史意義的臺中放送局、臺中市役所和沙鹿電影藝術館戶外空間,舉辦「臺中,花想起—臺中故事景點裝置藝術特展」,結合花卉與文化語彙創作,並邀請鄰近學校師生合力完成,即日起至11月27日展出。
文化局11月17日上午10時,於臺中市放送局舉行記者會,邀請放送局裝置藝術創作者水墨藝術家莊連東現場導覽作品,並由市役所裝置藝術創作者張嘉洳,利用回收的各類廣告布旗彩繪製作文心蘭、百合、火鶴與劍蘭等臺中市重點花卉,邀請與會貴賓點上花的蕊心,象徵回歸初心。
文化局表示,臺中放送局在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為全臺第三所重要廣播建築,裝置藝術創作團隊大里杙文化藝術工作室,選取場館獨特的廣播聲音意象,設計整體外形如同放送機也像喇叭花的滾筒發聲藝術裝置,每個滾筒上分別彩繪臺中市四種重點花卉,由內而外螺旋而出的排列方式,呈現海螺回音與喇叭傳聲的視覺效果。民眾可直接旋轉滾筒發出聲音。
臺中市役所的戶外裝置藝術「海納百川x臺中市役所」,是附貼於玻璃窗面的墨彩老梅樹景觀裝置,由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和青年創作者張嘉洳共同創作,利用回收來的各類廣告布旗,以超現實概念拼接各式花卉,在老梅樹的主幹上齊放,象徵臺灣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精神。
文化局指出,張嘉洳帶領鄰近的大同國小與光明國中師生們齊力完成這項創作,學生們除了瞭解廢棄旗幟的來源與最終去處,並在參與創作過程中思考環境、藝術與臺中文化,既是藝術也是教育。
另一件設置於沙鹿電影藝術館的作品「蕃薯落土代代湠」,作品發想來自於臺語諺語「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象徵海線人民不怕困難、克服難關的特質;而大肚山的土地正是由卵石與紅土組合而成,因此創作者選擇在地特色卵石作為創作主要媒材,並特別保留場地原有的植栽與出身沙鹿的雕塑家陳松的石雕,呼應周邊環境。
「臺中,花想起—臺中故事景點裝置藝術特展」活動訊息可上專屬網站(http://www.chenyi100.com.tw/2016TCSCIA)查詢,並可欣賞布展過程的縮時攝影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