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紙教堂「聽,溪流在 唱歌:環境交響詩篇」
2016年11月10日
中台灣首見的當代聲音劇場演出<聽,溪流在唱歌:環境交響詩篇>,將於
11月12日(週六)下午4:30-6:00時段,在桃米紙教堂園區戶外登場。這也是台灣唯一鄉鎮級交響樂團-埔里Butterfly樂團,首次與作曲家兼創意統籌林芳宜、聲音藝術家吳燦政等人跨領域協同合作,旨在展現水沙連地域精神的原創生態音樂發表活動。
埔里桃米山村在921災後展開社造重建,以迄17餘年來,歷經在地環境的保存、復育,以及居民知識經濟轉型,今日已成為國內綠色旅遊當中,深具指標性的生態聚落。涵蓋桃米-成功兩地的桃米坑溪、茅埔坑溪、紙寮坑溪、中路坑溪和種瓜坑溪等地方溪流場域,則以它們眾多支流之間,血脈相連綿密的分佈,孕育出青蛙、蜻蛉和蝴蝶等多樣親水物種的友善棲息環境,可謂埔里生態城鎮營造先驅的生態寶地。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年度執行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計畫「找尋與建構:水沙連里山藝術行動」,其中的「聽,溪流在唱歌」子項目,即以這樣豐沛的地方水生態,作為社群/生態藝術發想的緣起。
聲音藝術屬科技藝術範疇,台灣從事相關創作者不超過十人,吳燦政是其中的佼佼者。去年度,他開始進駐桃米,展開桃米聲音地圖的創製計畫,期間除了在桃米綠屋及青蛙阿婆ㄟ家,雙民宿推出環境聲音裝置展,也為大埔里地區生態解說員社群,開設環境聲音紀錄工作坊。
今年度,吳燦政進一步聚焦桃米溪流環境聲音主題。他深度溯源,桃米-成功一帶的五條溪流及其分支上游,在不同季節的差別水量與動/植物種生態情境下,採集豐富多樣的環境聲音。他迄今建置,五百筆以上的桃米聲音地景(簡稱聲景)數位資料庫,除了是未來回饋居民,在地開源使用的生態聲景地圖創製成果,也成為這回<聽,溪流在唱歌>聲音劇場演出的不可或缺內容。
今年度的早春三月間,本會委託作曲家林芳宜,親炙桃米溪流,先行體驗當地水環境魅力。接下來,她又在夏秋交替的九月期間,展開十餘天的創作進駐生活,而終於實證了桃米山村的“魔幻”生態力。林芳宜分享:「桃米這麼小的地方,物種之多,讓我非常訝異。進駐桃米期間,我每天都很讚嘆!原本以為,我在這裡生活多日之後,該看到什麼樹的種類、花的種類,都見識過了;鳥的叫聲,也應該都聽聞到了。怎知,我依舊時不時看到,我從來沒有看過的植物;聽見我從來沒有聽過的鳥叫聲;或是發現過去沒有遇見過的花色蝴蝶,從我身旁飛過。對我來說,桃米真是魔幻。」
於是桃米常見小黃蝶飛舞時空中拍翅的微顫,小黑蚊叮咬、人們拍打還擊的詼諧情境,皆轉化成林芳宜為Butterfly樂團量身訂作,長笛獨奏新曲<蝴蝶>、小提琴獨奏新曲<蚊子>的生態主題音樂。
林芳宜從桃米溪流體驗,行走原始雜木林區、踏過沼澤濕地,溯入秀麗景致的溪流巨石區,最終遠眺四周起伏山巒,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臨場環境感知,則都收納在她為<聽,溪流在唱歌:環境交響詩篇>的Butterfly樂團演奏,寫作序曲:<桃米信號曲>的跳動音符裡面,成為原創生態音樂的靈感來源。
林芳宜相信,桃米多樣物種共同形成,非常美的環境聲景,讓許多大城市望塵莫及,是這項聲音劇場計畫得天獨厚執行的優勢。她創意統籌的當代聲音劇場,因此將聲音藝術家吳燦政採集、剪後製剪輯出來,環境當中自然的聲音、人為的聲(噪)音,以及樂團演奏,搭配屬另一環境紀錄形式的桃米影像,一起納為當代劇場藝術設計元素。這樣的環境聲音劇場既非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戲”,也突破了“音樂”演出的侷限,而讓觀眾們得以在聆賞過程,重新感知桃米生態環境保存的在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