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政府審議通過「望嘉舊社人頭骨架」等九項文化資產
2016年06月14日
屏東縣政府近期召開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一共審議通過九項文化資產:(一)縣定古蹟三處:「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頭骨架、頭骨塚紀念碑」、「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面浮雕祭屋」、「潮州舊鐵橋」;(二)歷史建築兩處:「恆春張家北門祖厝」、「新埤玉環善牧天主堂」;(三)縣定民俗及有關文物四項:「來義白鷺maljeveq(祖靈祭)」、「來義高見maljeveq(祖靈祭)」、「來義望嘉pusau(送祖靈)」、「海豐巡男丁(燈)」等。縣府並出版江敬業老師介紹屏東文資的空拍攝影專書《大浪淘沙:屏東歷史建物溯往》,一併在文資審議成果記者會上發表。
潘縣長在記者會致詞時表示屏東擁有豐富多元、橫跨各族群的有形無形文化,但每一項法定文資的通過都需要相當時間的調查研究與嚴謹的現勘審議程序,本次縣府通過九項新增文資,要感謝社區部落、鄉鎮公所、文史工作者與文資委員、縣府團隊的合作,未來也在這個基礎上,努力保存發揚,讓這些珍貴的文化傳承給我們的後代子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王長華館長則代表文資委員表示審議過程最讓她感動的是地方社區部落展現了對文化保存的積極與熱情,像屏東海豐社區、來義鄉公所及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在還沒提報審議前都已累積了基本的調查資料與照片影像,來參加文資會議都能清楚說明自己的文化特色,並詳細回答委員疑義,這是這些在地文化能夠通過文資審議的重要原因,王館長並期許縣府與公所部落共同整合,讓「maljeveq(祖靈祭)」這個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成為國家認定的重要民俗。
以下簡介九項新增文資:
(一)縣定古蹟三處:望嘉舊社人頭骨架與人面浮雕祭屋推測在400年前荷治時期皆已存在,人頭骨架是排灣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人頭骨架,見證望嘉部落發展歷史與原住民族出草戰鬥文化,人面浮雕祭屋所在場域則是望嘉部落的神聖空間,見證望嘉部落祭儀與傳統,也是研究「箕模人」發源遷徙的重要依據。由於望嘉舊社在研究排灣族歷史文化上的重要性,文資委員建議未來可朝整體區域的「文化景觀」來努力。
潮州舊鐵橋屹立在東港溪近百年,於1920年竣工,同年潮州鐵路通車,潮州郡設立。潮州舊鐵橋為週邊地方帶來便捷交通,促進糖業與商業蓬勃發展,乘載東港溪以南的歷史記憶,其圓形橋墩反映流體力學概念,造型特殊,線形優美,與1914年正式啟用的國定古蹟下淡水溪鐵橋屬於同一時期作品,是臺灣鐵路發展史的重要見證。縣定古蹟潮州舊鐵橋範圍包括橋樑本體、兩側引道、引道護坡。
(二)歷史建築兩處:「恆春張家北門祖厝」約在1875年興建,與恆春古城建城沿革相依存,對於研究客家家族移墾恆春半島歷史占有重要地位,而內走廊的建築空間以及建築材料、構造方式富有半島氣候特色與地域風貌,文資審議會議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範圍為僑勇段123地號(正尾身五間之建築本體)。
「新埤玉環善牧天主堂」建於1965年,由德國道明會聘請德國建築師來臺規劃之佈道所,並由沿山公路馬卡道族天主教徒與玉環新村的臺灣大陳人(「大陳義胞」及其後裔)合作興建,建材取自鄰近來義溪畔鵝卵石,教堂本體為圓錐形,屋頂造型為六角星形的「大衛之星」,極具特色,全國罕見,見證沿山公路馬卡道族遷徙與多族群互動之歷史,未來並可以與縣內其他天主教堂群連線為極富發展潛力地的文化觀光景點。
(三)縣定民俗及有關文物四項:學界公認「maljeveq(祖靈祭)」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由於各部落的地緣關係、歷史淵源或家族系統有所差異,因此每個部落舉辦的祭儀各有其獨特之處。屏東縣政府在民國101年(2012年)已將來義鄉古樓部落的maljeveq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後續文資委員實地訪查來義鄉白鷺部落、高見部落與望嘉部落對於maljeveq的參與度、神聖性與莊嚴性,並參考相關研究調查資料,認為這三個部落的maljeveq足以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並經近期文資會議審議通過。
屏東海豐地區「巡男丁(燈)」自清朝時期已形成風俗,流傳超過百年,相較於屏東各地元宵慶典活動,「海豐巡男丁(燈)」最大特色是海豐社區每年農曆年第一個出生的男丁榮獲王爺公封賜為「燈首」,擔任「燈首」是海豐人一生最期盼的榮耀,「燈首」家族並在海豐元宵慶典中擔任重要角色,如請神尊坐轎、出巡遶境吉辰請杯、為王爺公飼無形王馬、男丁姓氏大燈籠掛在王爺大轎兩旁為王爺公開路照明、供應活動人員平安飯湯點心、遶境神轎駐駕燈首家中、藝陣到燈首家中展藝拜禮等。文資委員並指出社區廟方的凝聚力與對傳統慶典的熱心,是百年習俗得以傳承發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