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 11月 29日
「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
2015年10月07日
( 特派員廖廣學南投報導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與國立中正大學合辦的「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10月8日(星期四)下午2時,於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邀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張素玢所長,主講:「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歡迎各界參加。
主講人張素玢所長是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長臺灣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及環境史等,論著有《濁水溪300年—歷史• 社會• 環境》、《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 以官營移民為中心》、《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茂林國家風景區排灣人文采風調查計畫》(歷史篇)、《桃園民居》(蘆竹、平鎮部分)、《北斗鎮志》(開發篇)、《二水鄉志》(開發篇)、《二林鎮志》(經濟篇)等等。
土地是基本的生產要素,產業的發展會影響到土地資源的配置。稻米與蔗糖曾經是臺灣最重要的作物,日據時期臺灣稻米與甘蔗的種植廣大,形成的米糖經濟,甚至有互相競爭農作地的現象;但當臺灣蔗糖失去國際競爭力、稻米生產過剩、糧價長期低迷以後,所謂的「米糖經濟」急轉直下。
本次演講就以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為研究空間,探討1960~2010年,蔗作與稻作開始衰微之後的農業變遷。介紹「後米糖時代」的濁水溪沖積扇平原,作物栽培朝向異質性發展歷史;米糖的轉作大致形成蔬菜、果品、園藝等三大農作版圖,逐步造就果菜與花卉三大農產拍賣市場,並與世界經濟體系產生密切密切依賴關係。同時,進一步探討在農業盤整、生產分化以外,工業對農業資源的威脅和侵奪的嚴重課題與人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