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平埔打里摺特展--看見平埔族親在埔里的文化與歷史風華
2020年01月02日
文化部所補助的「2019年埔里生活博物館─族群埔里年」計畫,在「埔里是博物館的大教室」的理念下,由埔里文史工作者費心策展的「平埔打里摺─歷史與文化特展」,聚焦埔里平埔族群的歷史溯源與文創新發展,內容涵蓋山中傳奇埔里社、認識平埔族、平埔族生活風俗圖繪、臺灣平埔族傳奇、平埔族最後的樂土─埔里、台灣平埔族主題小書展」等單元,即日起在埔里藝文中心田園藝廊展出至十日止,歡迎民眾自由前往觀賞。
埔里鎮長廖志城指出,將近二百年前,臺灣西部平原上的平埔族群為了躲避戰亂和壓迫,尋找新的「烏托邦」,凝聚「平埔打里摺」(番親、我們都是一家人)的精神,展開號稱臺灣史上最大的族群遷移歷史,總共有道卡斯、拍瀑拉、巴布薩、巴宰、噶哈巫、洪雅六大族群、30餘社的平埔族,陸續遷徙至埔里,造就今天埔里多元豐富的族群特色。土生土長的埔里人,約有一半以上流著平埔的血緣,在地的文化,處處隱隱含著平埔族群的因子,這段「他鄉變故鄉」的故事,深深影響埔里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我們希望透過這次「平埔打里摺─歷史與文化特展」,呈現重要的珍貴歷史影像、文獻,讓大家一起來認識埔里這塊土地上,平埔族群的拓墾歷史、故事與記憶。
廖志城表示,「平埔打里摺─歷史與文化特展」這次不僅承蒙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單位協助,提供數十件與埔里平埔族有關的歷史圖繪影像等珍貴數位典藏,豐富本次的展出內容;也邀請在地藝術創作者陳美珍、全麥面(翁勤雯)、劉鳳蘭等參與,將帶領小朋友創作的番婆鬼繪本、編織工藝等成果一起展出,深具鄉土文化教育的意義。
在臺灣的歷史上,平埔原住民族為因應社會變遷,與外來族群的文化融合、消長中,原本屬於平埔族特色的語言、文化特徵,逐漸變得隱晦不明。1980年代後期,覺醒的平埔族後裔們,開始積極推動族群的文化復振與正名運動,勇敢找回平埔曾有的榮光,重新凝聚族群意識與認同。這是一個關於埔里平埔族群的故事!關於平埔族群如何重新追尋記憶與族群尊嚴的曲折之路,也是一個屬於你我,屬於所有臺灣人的故事………,歡迎埔里鄉親踴躍來埔里藝文中心田園藝廊觀賞,參觀者將可獲贈一本精美的「族群埔里」筆記書。
廖志城鎮長最後表示,埔里的多元文化傳奇,是人類學研究的寶庫!本年度的埔里生活博物館計畫所出版的《族群埔里》筆記書,聚焦「埔里平埔打里摺」的文史蒐集與館藏研究成果,透過文創出版,紀錄展現埔里多元族群文化的博物學資源與珍貴價值,並大力行銷地方的人文族群、多元文化與博物館事業,更支援埔里地區各平埔族文化復振與正名運動的文化發展。很高興這本筆記書同時具備產業、文史、以及筆記書的生活實用性三個面向。第一個特色是封面設計巧思使用埔里的手工紙,希望帶動更多願意使用埔里這麼美的手工紙材料。 第二個價值是本筆記書透過在地文史工作者深厚文史背景,用在地觀點解讀詮釋原藏於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所珍貴平埔典藏檔案後,洗鍊出本書主要的平埔族群故事;也邀請埔里在地新生代的插畫作家提供平埔創作新圖繪,以鼓舞平埔年輕人返鄉致力田野與創作的熱情。第三個面向是本書附錄有生活曆、筆記頁,具備生活實用的功能。
希望這本筆記書,是大家重新認識平埔、親近平埔的開始。傳承「平埔打里摺」的精神,我們作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