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正名25週年特展,移展至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2019年08月14日
今年適逢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為了迎接8月1日「原住民族日」,原住民族委員會於7月23日與國家圖書館共同合辦「還原正名:臺灣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主題特展」,該特展於8月11日截止,今特展由臺北移展至屏東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文物館1樓蘭嶼拼板舟展區展示,以紀念25年前「原住民」稱呼首次由國家元首公開使用之歷史。
1994年4月10日,李登輝前總統在行政院文建會於屏東舉辦的「原住民文化會議」,首次以國家元首的身分使用「原住民」稱呼,回應原運團體長期主張「山胞」正名為「原住民」的訴求;「還原正名25週年特展」移至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展出的重要意義,在於帶領民眾走進當年國家元首代表政府第一次公開使用「原住民」稱呼的歷史,不僅具有歷史時代的意義,更有延續推動原住民族權利運動的深層意涵。
原民會夷將Icyang主委表示,原住民族是臺灣原來的主人,但從17世紀以來,在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與同化政策下,不僅被冠以污名化的名稱,原住民族的生存與自我認同也受到嚴峻的限縮。直到1980年代,隨著臺灣社會改革運動風起雲湧,原住民族開始透過組織性的街頭運動與議題訴求,讓社會正視原住民族的處境。這個過程漫長艱辛,其中從1984年起推動的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更是歷經長達10年的努力,才在1994年8月1日,以「原住民」取代沿用了40餘年的「山胞」,並於1997年第四次修憲時,進一步正名為具有集體權屬性的「原住民族」。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行政院特別在2016年核定8月1日「原住民族日」的由來與意義。
8月14日上午11時,原民會夷將Icyang主委與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曾智勇主任於展區內共同舉辦移展開幕記者會,並邀請1994年陪同李登輝前總統於文化發展中心內共同發表「原住民」稱呼的監察院孫副院長大川,當年的夷將Icyang主委則是站在街頭抗爭的原運領袖,25年後的今日,兩位正名運動歷程重要人物,再次回到文化發展中心還原抗爭及族群覺醒的歷史,讓現場民眾見證並深切感受「正名」對於原住民族權利發展的意義。
本次特展以時間軸闡述原住民族正名之歷程,特展自8月14日至9月1日止,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文物陳列館一樓展出,展期為17天(周一休館),展出時間為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止,歡迎國內外民眾於展示期間內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