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勝文夾紵漆藝榮獲2019金澤 世界工藝競賽評審員特別獎
2019年07月27日
( 特派員陳錦玲 台中報導 )
臺中市登錄傳統工藝-夾紵漆器保存者廖勝文藝師,以「少年ㄝ」榮獲日本金澤第四屆國際工藝三年展2019金澤世界工藝競賽評審員特別獎,跨國展現傳統工藝不凡魅力。
出生於臺中市大甲區的漆藝師廖勝文,鑽研夾紵漆器二十餘年,從小愛畫畫,曾在哥哥的醬菜工廠上班,因為肌肉拉傷而停止,因緣際會於1996年參加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漆藝師陳火慶技藝傳習班,自此與漆藝結下不解之緣,20餘年來致力漆藝創作不輟,打底、刮灰、貼布、脫胎、裝飾等工序均細膩處理。97年入選「臺灣工藝之家」,臺中市政府105年將夾紵漆器技藝登錄為文化資產「傳統工藝」,保存者為廖勝文。
文資處表示,夾紵漆工藝俗稱脫胎漆器,顧名思義是將胎體脫去,作法先以陶土成形,再於上以生漆裱上棉布,一層又一層,十分費工、費時,而氣候變化溫濕度也會影響漆層乾燥速度,製作需有「眉角」,也造成這項技藝較少人嘗試,而以脫胎漆工藝創作立體雕塑,更是罕見,作品線條優美,除了藝師充分掌握漆的特性外,並表現創作思維、藝術理念及精湛工藝。
臺中市漆工藝源自西元1928年,日人山中公先生在臺中開設「山中美術工藝漆器製造所」,製作漆器銷回日本,因此訓練出臺灣本土漆器前輩陳火慶藝師等,至戰後漆器製造停止,遲至民國七○年代,中部因木器業興盛,與漆藝結合,並開始生產漆器熱銷日本,漆器產業復興且蓬勃一時。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張大春說,臺中市可說是臺灣漆工藝發源地,因此市府將多項漆工藝技法,如木胎漆器、蓬萊塗及夾紵漆器等登錄為文化資產,透過藝師授課研習,讓漆工藝持續傳承,文化局特別恭賀廖勝文藝師,將傳統工藝結合現代藝術創作,讓脫胎漆器以雕塑型式展現,跨國展現傳統工藝軟實力。目前「樹語-2019廖勝文漆藝創作展」正在文化資產園區雅堂館展出,展期至108年7月28日止,展覽分為六個單元,包括「樹語」、「大叔與犬」、「棒棒糖女孩」、「漆藝修瓷」、「漆繪之旅」、「山樹靈」等等,除了傳統造型漆器之外,還創作大型「脫胎漆塑」,以立體人物、動物展現漆工藝特色,充分展現廖勝文藝師將傳統漆藝與現代媒材相結合,碰撞出別樣的火花。想要瞭解、認識漆工藝的市民朋友,不妨利用假日走訪,相信對於漆工藝會有不同以往的驚艷感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