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 02月 12日
5-9月常見食物中毒 營養師談預防小撇步
2019年06月03日
( 特派員廖廣學 南投報導 )
炎炎夏日,悶熱潮濕,是最適合細菌生長的時節,食物保存不易,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發生食品中毒事件。在食用了被細菌汙染的食物之後,可能會出現腹部絞痛、上吐下瀉、虛弱甚至頭痛及發燒等症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提供一些小撇步,讓民眾可以安全的享用美食,避免食物中毒的情形發生。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民國70年至107年食品中毒發生狀況資料,最常發生食品中毒的三個地方分別為營業場所、學校與自宅,最常發生食品中毒案件的月份為5月-9月,台灣高溫且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之生長,若食品烹調及保存不當,就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
最常見引起食品中毒的病因物質有(1)細菌(如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2)病毒(如諾羅病毒等)、(3)天然毒素(如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素、黴菌毒素等)與(4)化學物質(如農藥、重金屬等)。
該如何防治症狀食品中毒呢?陳佳祺營養師表示,食材購買後應儘速放入冰箱中冷凍或冷藏,購買食材不過量,避免冰箱儲存過多食品,導致冰箱冷卻效果不足而微生物滋長;料理食品前後應澈底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應適當熱藏>60℃、冷藏<7℃,復熱應確保中心溫度>75℃,減少微生物滋生而造成食物腐敗。購買外食應選擇環境衛生優良且值得信賴的商家,並當餐食用、隔餐勿食。謹記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澈底加熱」等,以預防食品中毒事件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