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傳統纖維特展II-消失的線條開幕
2019年03月01日
( (特派員陳錦玲 台中報導) )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原住民傳統纖維特展Ⅱ-消失的線條」展覽熱鬧開場!由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氣勢磅礡的原住民樂器以及織女優美的舞蹈,為活動揭開序曲。展出期間為即日起至5月26日,以兼具傳統與嶄新的纖維工藝技法,重現傳統泰雅古老的紋面文化,緬懷逐漸消失的生活文化智慧。
纖維工藝博物館郭敏慧代理主任表示,泰雅族是臺中最主要的原住民族群,開館時邀請人間國寶尤瑪‧達陸老師策劃「如果種子不死-臺中原住民傳統與時尚織品展」,代表生命的種子結合當代纖維藝術創作,延續此理念,「消失的線條」傳達泰雅逐漸消失的紋面,紋面背後代表著部落文化驕傲及族群識別功能,深具意義。未來還有隅纖維創作染織展、亞太纖維工藝特展及常設展等,歡迎民眾前來參觀。
臺中市原住民文化委員會林修榮組長表示,纖維工藝傳遞原住民的創意、文化及生活畫面等很另人感動,今日的展覽與尤瑪‧達陸所另外策劃花博原住民館,共同推廣原住民的驕傲。另外一位策展人弗耐瓦旦(林為道)老師也親臨現場,表示文化代表族群傳承的力量,多年來持續追蹤的過程並影像紀錄,期望讓泰雅靈魂留在部落、留給下一代,未來甚至文化保存工作能擴大到臺灣其他族群。
「原住民傳統纖維特展Ⅱ-消失的線條」展覽中,特以象徵泰雅族人榮耀與責任的「紋面」為主題,當男人擁有狩獵與獵首的能力、女人具有精湛織布技藝後才有資格紋面與論及婚嫁,因此紋面也是成年禮的象徵。同時也是族群自我認同與對外識別的標誌,生命到達盡頭時,以紋面作為到達福地的依據。然而因日治時期頒佈禁令全面廢除後,紋面習俗逐漸消失。
展覽以「紋面」為主題,結合大霸尖山的耳嶽傳說,以電腦提花、傳統梭織,以及電腦刺繡等技法進行創作,表現對消失的紋面文化的緬懷,延續性呈現文化傳承與纖維藝術的再生與當代連結的理念。本著對傳統泰雅紋面文化消失的隱憂,弗耐瓦旦(林為道)老師等人致力於部落文化的紀錄及修復,特別於開幕活動現身說法,日治時期(1913年)禁止族人紋面至今,泰雅族目前僅剩大安溪流域一位百歲的Yaki(婆婆)Lawa Pihag長者仍保有傳統的紋面。
紋身是傳統,也是現代時尚文化的表徵,展覽期間纖博館特於2月28日-3月3日連續假期期間,以及4月6日、4月21日下午2:00-4:00舉辦6場紋面系列手作DIY活動,包括印染、梭織、羊毛氈等活動,讓民眾體驗紋繪藝術。歡迎市民蒞臨觀賞並報名參加各項活動。活動詳情請上官網http://mofia.gov.tw/或是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ofiataichung/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