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 12月 22日
救傷幼雛,以回歸自然生態為主
2018年04月18日
( 特派員廖廣學 澎湖報導 )
每年逢春季,因為鳥類養育幼雛期間,常有民眾於身邊看到幼雛,撥打縣政府保育單位救傷,認為這是在做「功德」乙件。然而這不是正確的野鳥救傷方法,尤其是幼雛,正確方式應先觀察是否有機會把雛鳥放回原巢或樹枝上,與其微保距離,等候親鳥引回,因為通常没有母鳥照護的幼雛,很難再順利返回大自然懷抱中。
救傷野生動物幼雛時,首先要有不干預自然規則,尊重野生動物倫理,依循自然生態法則為依據的觀念。瞭解牠是屬於大自然的,就該回歸大自然去,雛鳥正常狀態應該待在巢裡由親鳥餵食,因意外才會掉落。或者某些鳥類會有較強壯雛鳥把弱小手足踢出巢的行為,這皆是正常的行為。若撿到雛鳥,鳥窩應該在不遠處,可試著找鳥巢位置或是找不到可做一臨時鳥巢,把克難鳥巢放在原發現雛鳥地點,通常母鳥過不久就會回來餵食了。因為,雛鳥大概每15至20分鐘就要餵食一次,在自然環境下由親鳥照養,鳥的存活率會遠高於由人類照顧。
澎湖縣野鳥學會高白錦理事長即坦言,人們對於野生動物保育觀念已逐漸地普及化,但相對性的保育素質來講,則尚待大家一起努力提昇。雛鳥或其他野生動物之餵養存活率,由其親鳥(獸)來照養,遠高於人類的餵飼照養。另有少數鳥種,雛鳥一沾染到人類氣味,即會招到同類鳥種排擠,甚至遺棄,例如麻雀等幼鳥。雛獸幼生是屬於大自然的,即應回歸大自然去,牠不是寵物,不要拿對待寵物的方式來待牠,因那樣做往往是害了牠,而不是愛牠。請民眾務必學習會尊重生命,不影響或干擾幼鶵之正常生態作息為原則,也請以「不餵食、不干擾、不隨意接觸」的觀念,才是真正的愛護野生動物。若無法妥善處理,請撥打縣府保育人員:陳先生092572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