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文化遺產的在地能量 傅朝卿教授至屏東菸葉廠演講
2018年03月01日
文化資產研究權威,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傅朝卿老師,228假日下午應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與屏東縣愛鄉協會邀請,至屏東菸葉廠演講「城市/城事:發掘文化遺產的在地觀點與能量」,超過60位關切文資的社會大眾與青年學子到場聆聽,現正於屏東眷村參與古蹟歷史建築營隊的逢甲大學建築系學生們,也踏入菸葉廠,與傅老師交流。
傅朝卿教授表示相較於先進國家,臺灣目前所保存的有形文化資產數量不可謂少,包括國定古蹟94處、古蹟899處、歷史建築1355處等,然而,超過20%的有形文資在指定登錄後持續荒廢,文資保存不應只是衝數量,沒有喚醒在地的力量,文資保存不易成功。
傅教授表示臺灣當前文資保存另一個隱憂是:舊城區與老街過度商業化、同質化與盲目的複製。傅教授以京都為例,京都的廟宇店家都會開會協調,推出不同的紀念商品與活動內容,彼此做出區隔,避免了殺價競爭的災難。
傅教授強調有形文資保存必須要有:教育性、故事性、生活性、整合性與創意性。
傅教授指出「居民就是最好的文資志工與解說員」,目前世界趨勢是透過教育文化遺產的周邊居民,讓他們參與導覽與詮釋,英國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好,日本政府則規定鄉土教育的核心,要讓小學生了解學區內的文化資產。傅教授也舉出20年前他與友人,以臺南文資為主題,舉辦國內第一個文資大展與教育推廣的經驗;臺南市忠義國小與孔廟文資的密切連結也值得參考。
在「故事性」方面,傅教授表示「沒有故事,就不會成為觀光城市與歷史城市」,傅教授提出「格林威治的卡提沙克號」與「樸茨茅斯的瑪莉玫瑰號博物館」兩個國外經驗分享。
傅教授舉日本京都產寧坂為例,說明文資保存的「生活性」:舊城區本質是在地人民居住的所在,不該為了討好觀光客而偏離生活;從產寧坂老屋前出現外露冷氣機,也反映出文資保存不該是潔癖式的古董化,亦即要求建物不該有日光燈、沖水馬桶等現代設備。
文資保存的「整合性」是當前國際重要趨勢,傅教授舉了京都祇園祭、奈良春日大社式年造替、愛丁堡藝術季、西班牙潘普羅納犇牛節、馬祖鐵板聚落燒塔民俗等五個案例,說明無形文資活動與城市居民生活空間及有形文資建築密切結合。
最後是文資保存的「創意性」,傅教授認為文化資產應該鼓勵新舊辯證美學,而不是單純保存過去的懷舊式做法,傅教授舉了馬爾默現代美術館、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丹麥海事博物館、新加坡中國城等四個案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