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假制度
(特派員廖廣學 南投報導)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3)日質詢氣象署,立法委員游顥於質詢中聚焦「豪雨假制度」與「氣象署在氣候風險治理中的角色」。他強調,氣象署預報精準度雖逐年提升,但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上仍有落差,呼籲中央應建立跨部會整合機制,讓防災決策更具前瞻性與科學性。
游顥表示,過去豪雨預報能力有限,常常是事件發生後,才臨時宣布停班停課,近年氣象署在政府與立法院支持下,定量降雨預報的可用度明顯提升,這樣的進步,理應讓地方政府可以更早規劃、提前撤離,達到保護民眾安全的目的。他追問,今年各縣市依照氣象署豪雨預警標準而發布豪雨假的次數與實際成效,是否真正發揮保護作用,不要讓豪雨假變成形同虛設的制度。
氣象署署長呂國臣回應,預報的精準度雖有進步,但要完全掌握仍有難度,尤其非颱風型系統變化更為快速,呂國臣表示,地方政府多半依據氣象署定量降雨資料來提前應變,若數值高於預警值,就會啟動避難與撤離,以今年10月下旬的降雨為例,高雄等地確實依據預報提前進行局部撤離,顯示制度已發揮作用。
游顥指出,除了豪雨假,像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南投雲林草嶺堰塞湖等地,都有地質風險,氣象署應不只是『資訊提供者』,而要成為真正的『風險治理夥伴』。他強調,氣象署應與水保署林保署以及地方政府建立「潛勢地區即時監測」與「跨部會預警平台」,在氣候變遷因應法第18條規定下,落實資料共享與災前防護。
呂國臣回應,現階段氣象署已與林保署合作,針對馬太鞍溪上游地區利用氣象雷達提供即時降雨資料,每小時更新一次供應變單位參考,即使沒有設雨量站,也能以雷達估算降雨量,提供給地方政府判斷,未來將持續推動「有感氣象服務」,以受影響程度為核心,協助各級政府進行風險管理與脆弱度分析。
游顥最後表示,期待氣象署能持續強化與地方政府、中央部會的橫向聯繫,建立長期、穩定且透明的災防資料共享機制,並定期向立法院報告整體進度,「唯有讓制度真正落實,豪雨假與氣象預警機制才能真正保護人民安全」。